俗话说,樱桃好吃树难栽。然而巍山县退伍军人刘兆华,却凭着坚强的毅力,经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,多亩的荒山就成了栽满樱桃、梅子的花果山,闯出了一条靠经济林果致富的硬路子。

3月11日,记者来到位于巍(山)弥(渡)公路边的棋盘山,远远的就看见了一片白色的花海,那就是刘兆华的樱桃园。现年56岁的刘兆华,是巍山县南诏镇鸡碧村委会莲花塘村农民,如今已有36年的党龄。年从部队退伍回乡后,他曾在酒厂当过工人,在城里开过餐馆。

年,刘兆华看到巍山县城里卖的水果大多来自外地,而自家村后棋盘山的大片荒山却无人开发,就萌发了发展经济林果的念头,在云南科技报社的帮助下,他从昆明购进了多株美国油桃和多棵樱桃,和妻子一起上山开发荒山,发展绿色经济。

问起当初种果树的经历,刘兆华笑着说:“其实也没什么难的,只要自己肯学肯钻,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。”事实上,说来简单而创业艰难,在这一笑的背后,刘兆华付出了很多很多。年开始上山种树时,他每天从家到造林点要走十几里路,白天劳动,晚上摸黑回家。植树季节,山下刮大风,山上下大雨,风雨中夫妻俩手提肩扛将树苗和工具运上山。

为了掌握果园管理技术,除积极参加县、镇组织的各种科技培训外,还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,并选购了大量科技书刊,一有空就刻苦钻研科技知识。年,在巍山县持续受旱灾的情况下,刘兆华硬是凭借着过硬的技术,使当年的造林成活率突破了90%。

有耕耘就会有收入。刘兆华介绍说,樱桃成熟的时候,仅园中的农家乐每天就有多元的纯收入,加上卖樱桃的收入,亩果园每年能给他带来25万元左右的收入。同时,果园薅锄、修剪、摘桃子、包装,每年用工量达多个,支出劳务费8万多元,解决了当地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务工难题。

一枝独放不是春,万紫千红春满园。年,刘兆华当选为鸡碧村党总支书记,他在自己带头致富的同时,积极鼓励全村群众调整种植结构,走绿化荒山发展经济林果的路子,并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无偿地传授给乡亲们。在他的带动下,如今,鸡碧村已发展经济林果0多亩,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多元。

“下步打算走种养结合的路子,发展山地鸡养殖,同时带领村里的群众共同致富,全面实现小康梦。”刘兆华说。

记者:陆向荣毕建莎欧阳玉莹

通讯员:孙文仙

编辑:字金美

责任编辑:杨继稳

审核:郭丽珠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hl/1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