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原创】李知生(北郭居士)
1拜佛啦!位于地铁11号线北九水站东芙蓉峰躲荒崮上的婆婆石
2崇山峻岭上高高擎起的拳头石,位于磅石山谷与马头涧山谷的分界岭上,由马头涧一侧拍照
3从西南侧拍照,又像是一只蹲伏的小狗狗
4崂山冬月雪已深!位于北九水与二龙山之间险峻高山悬崖峭壁上的人物象形石
5傲立天地拨浪鼓!位于水峪山谷蜜蜂涧与棉花涧军事山洞上部天鼓峰下
6锥立苍穹天地间!位于天茶顶至天心池之间的陡峭山脊上
7相爱到永远!位于太和景区
8吼吼!一对可爱的小生灵,位于太和景区
9望海,位于棋盘山景区
10听话儿,位于鹤山景区
11瞌睡,位于口子至泥洼口穿越线上
12母与子,位于鳌山卫天柱山
13窝里斗!位于铁骑山
14髽髻石,位于铁骑山前百福庵下,为道士打坐开凿的人工石洞
15乌龟石,位于子英庵口至南天门之间穿越线“万年梯”处
16喳呀话儿,位于泥洼口至滑溜口之间悬崖峭壁上
17我是一只小小鸟!位于大台崮
18军帽石,位于太和景区
[相关链接:冰川小知识]冰期之崂山
崂山成山于中生代晚期的燕山造山运动时期,距今在六千五百万年以上,主体山脉属于节理柱状发育的花岗岩石质。是由高温高压热熔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却凝固后,随着地壳的隆起露出地面,而缓慢耸拔为高山的。其石质主要由石英、云母、长石三分子所组成,由于是晶状结体,结构非常致密坚硬,是形成地球上著名高山大川的绝佳岩石品种。
崂山还没有出现以前,这里的地质为沉积岩、火山碎屑岩和变质岩等多岩种所覆盖。当崂山花岗岩造山开始后,许多接触性围岩被烘烤变质,或扭曲褶皱滑移凹陷隆起,形成崂山脚下的裙边岩石品种。譬如石老人、处处乱、登瀛半岛、崂山头半岛、黄山岭、返岭、雕龙嘴岭等直至仰口湾北侧的丰山、野鸡山,均为崂山外围的沉积岩和变质岩裙边岩石,有的地段接触变质和捕虏侵入的迹象非常明显。
在山东省地质图上,可以看出崂山的地质构造为西南东北向,构成崂山中脊的数条山脉,受其影响都呈西南东北向排列,青岛北部滨海大道的穿越崂山段,地质测量单位就是选择了一条这样的地质构造山川,顺地势捷径一跃而过的。崂山西部的一条构造大断裂带,中止了花岗岩的产出,所以断裂带以西尽为火山岩或安山岩、沉积岩的低山丘陵地势了。
崂山生成以后,大自然的风电雷雨,一刻不停的在剥蚀改造着它的原始面貌。十七世纪以来,国内外许多地质学家经过科学考证,发现地球上自新生代第四纪三百万年以来,至少发生过四次冰川期。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,二十世纪以来先后在长江流域的庐山、黄山以及华北一带,发现了大量的冰川期遗迹,印证了在中国大地上,同样经历过数次冰川期的事实。他于年撰写的《冰期之庐山》巨著,开了中国研究冰川期的先河。
在崂山地区,近年来也有许多专家学者,孜孜不倦的对崂山的冰川期遗迹做过大量专门研究。其中由李乃胜教授和郭良专家等人,分别撰有《崂山地质与古冰川研究》、《冰期之崂山》等专著出版,打开了崂山地区冰川期研究的先河。郭良先生在《冰期之崂山》一书的前言中说:“……崂山保存的古冰川遗迹的系统性,完整性远胜于庐山、黄山……崂山有我国海拔最低的冰臼,冰臼是在冰层的洞穴中,冰川融水进入冰洞以后,形成自上而下旋转流。经长期旋转侵蚀冰川底部的石块或丘顶,会在岩石的表面形成非常圆的侵蚀洼地,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冰臼。如崂山的鹤山冰臼,出现在海拔10米以内,堪称我我国海拔最低的冰臼。……”
据地质专家考证;冰期来临时,天体宇宙间可能由于地球的轨道发生偏转等诸多原因,地球上的平均气温比现在低了十至十五度,降水大都以固体雪雹的形式出现。在冰期盛行时期,北方南下的寒潮频繁,华北地区的最低气温,可以达到零下50多度。强寒流带来的低温多雪天气,使终年积雪带和雪线下移,其中最严寒的一次冰期,冰川覆盖了地球的三分之一。那时崂山海拔米以上的丘陵山区,大都被厚重的积雪所覆盖,形成冰盖,崂山的最高部一带是巨厚的冰帽,在崂山所有的倾斜山川峡谷中,形成多种类型的山地冰川,由高谷向低处滑移。
一次冰期持续的时间很长,大约在万年至十万年以上。由于降水都以固体的形势积存在大陆山川高地上,海水得不到水源的补充,冰期的海平面很低,最严重时比现在低了至多米。那时的黄海、渤海全为陆地,一些海底丘陵和山岭,将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、日本列岛衔接了起来。现在主峰海拔米的巨峰,那时的理论海拔高度是米以上,如果加上冰盖覆盖的厚度,恐怕至少要在0米以上吧!
崂山上的冰盖,不断得到固体水——雪花的补充而积累加厚,在达到一定的重量压力时,冰盖开始由山巅高处向沟川低谷作惯性滑移,这就是固体的河流冰川。据现在科学家在南北极和喜马拉雅山等冰川地带考察,冰川的厚度从几十米到几百米、甚至上数千米不等。
冰川在重力作用下,由高处不断向低处的滑移中,虽然速度不快,最快的一天可以滑移5——6米,慢的一年滑移数米。但是它在滑移时的力量非常巨大,可以将数吨、数十吨甚至数百吨和上千吨的巨石裹挟一起搬走。我们在崂山爬山旅游,在许多的山峰部位,都可以看到有一些岩石离开了原来位置,这其中有很大的成分就是冰期被冰盖裹挟拖动离开了原位,在地质学上叫做冰川拖(拔)蚀石。冰盖从山巅最高处开始,向山体下部滑移时,冰川一路将花岗岩冻裂崩碎的岩石带走,一些坚固的岩石便留了下来。这些留下来的陡峭峰峦,在冰川学上称之为刃峰,也叫角峰。角峰都很单薄陡峭,是冰盖从这里断裂下滑的起跑线。角峰是冰川的上乘之作,其加工而成的形态都非常秀美壮观。崂山的巨峰、天马峰、望海门、灯笼崮、华楼山、天门山、三标山、鹤山等山体顶端,都耸峙着这种峭立如削的角峰岩崮。
冰期崂山上冰盖的表层,由于一年季节气候的转换,气温明显不同于下部的恒温,在温暖季节上部冰层消融,融冰水由裂隙处向下部基岩流淌的时候,会形成旋转激流,在某处固定的基岩或漂砾石上反复冲击,如果伴有冻裂的碎石共同旋转划刻坚石,时日久之,便磨蚀“加工”出一些类似捣蒜石臼的石窝。这些由冰川水天然造就的大大小小、深浅不一的凹坑,被冰川地质界形象的名为“冰臼”。崂山上的冰臼,从一千多米的高山到海拔不足十米的海岸山岭岩石上,都有分布,可谓中国低海拔冰川上的奇迹。鹤山八景之一的“沐浴盆”,就是一个典型的冰臼实体,着实是大自然超高技术的杰作。华严寺南部偏坡石峰顶部的天波池,也是一个巨大的冰臼,高高悬挂在海拔三百多米的岩崮上!
冰川这条固体的冰河在由高峰向低谷的重力滑移运动中,底部的碎屑石碴和所经过的山体基岩发生摩擦和刮削,许多坡度起伏的岩石,会被冰川研磨揭去上层岩石,将基岩加工研磨成椅背形状,在冰川学上被称为椅背石。在崂山的沟谷石坎间,有许多连片的和单一的椅背石地貌。鹤山滚龙洞七蹬楼的东侧,就是一处典型的冰川磨蚀成的巨型椅背石。冰川在从高处向低谷流动时,如果遇到岩石陡坎,就会断裂跌落,向下摔砸,将陡坎处的岩石梳理成一只只羊头向下趴卧的绵羊,人们形象的称之为“绵羊石”。崂山的许多沟谷中,大量存在这种冰川经过时加工磨出的“活儿”,这也是冰川运动时跌落摩擦捎带而出的经典之作。
冰川在由高向低的滑移运动中,也和江河的水流一样,中部的速度快,两边流速慢。许多被其裹挟泥沙俱下的砂石岩块,在下移过程中,有的靠近边侧,有的被底部岩石或束腰窄谷所困,或冰体消融等原因,而被冰川一路抛撒“客居”到山川某处,在冰川学上称为“漂砾”。在崂山的山川沟谷,河流海边,造型各异的漂砾多的数不胜数!我多年前在三标山的一条深涧中,看到有一段狭窄陡立的石壁,将山谷束缚的仅有米许,在石壁的内侧,就有几块巨大的异色漂砾横在谷门,水流在下面潺潺而流……。鹤山遇真宫山门下的太极石,呈桃状,就是一块典型的漂砾石,当年它被这里的狭窄束腰部位岩石挡住,永远的留在了这里。在它南部巨磐上的元宝石,更是一块经典的、离我们最近的、最后一次冰期由冰川驼运来的“座上客”漂砾石。
漂砾石根据冰川流的大小和冰舌所到的雪线——冻土层所到的位置,可以离开山体很远。如崂山仰口一带海滩上的乱石滩,就是冰川从山谷高处拖运而来的漂砾。从仰口至黄山一带的海岸线,是我国唯一的一段冰碛海岸,冰碛扇上的冰碛堆积物和大小漂砾沿途比比皆是,散布于海滩河流沟谷之间,形成一道亮丽的冰川漂砾石风景线。
冰川出山后的最终融化部位,被称作冰舌,冰水融化后,冰川所携带来的泥沙、砾石,就永远的留在了这里。这些因冰搬运而聚的砾石沙土,称为冰碛物,堆积在冰舌尾部部位的,称终碛。在崂山的大小数十条山谷出口处,几乎都可以看到冰期的冰碛物堆积。泉心河入海口的冰碛物,非常明显,在崂山的人文历史上也赫赫有名。清代人撰写的《崂山志》上描述说;“乱石滩,在返岭村前,当璇心河入海处,巨石累累,横铺涧底,水至此,潆洄万状。”这堆乱石,远不是泉心河谷冰川的冰舌尾部,而是出山口部位,其冰舌尾部的终碛部分,当远在海面以下的很远处。在华严寺“山海奇观”刻石以下的一些民居,就建筑在一条冰碛物的石岭上。那块巨大刻石,也是一块典型的冰川期漂砾石。在泉岭、关帝庙一带,自关帝庙以下至仰口停车场的海岸线上,由大小数个冰碛扇组成的碛石地貌,是崂山东部最大的冰川碛石堆积地。
白云洞山谷的出口水库以下,有一道很高的冰碛物堆积在山口,是最后一次冰期留下的冰碛物遗积。在大桥村东的公路旁,在鹤山山口外,都有冰碛物的踪影。冰碛物主要为粘泥沙土和碎小的石块,呈扇状沉积在山口。其中心部位被河流拉深冲走后,边侧部位还保持原状。鹤山山口处小水坝西侧的果园,就是一片历次冰磧物堆积起来的土地。在果园的西面,还有一条山溪拉出一条深沟,有许多块最后冰期留下的漂砾,坐落在以前的冰磧物黏土层上,如今被山水冲荡得底部泥土危危可及,非常鲜明的看出了上下冰磧物形成层次的不同。
在冰川学上根据冰舌部冰磧物的不同沉积,冰磧物又有底碛、侧碛和表碛之分。鹤山北部山谷里的姚家庄,就坐落在一条侧碛带上,这条侧碛是鹤山后面的两条冰川在这一带交汇,而沉积下的冰磧物。从有些沟堑处可以明显的看到;内中的沙土碎石由下而上分数次合成,为历次冰川期的沉淀。
离我们最近的第四次冰期,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结束后,接踵而来的是高温、冰雪融化的间冰期。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左右时,海水达到了今天的海拔高度。在距今七千年之五千年期间,海水一度曾经高出现在的海平面四米左右。在环境考古学上,称曾经的高水位时期为海侵期。在华夏的历史上,对自然界曾经的高水位时期,也就归结于传说中的五帝大禹治水时期了。夏商时期海侵期结束,海水又回到了今天的水平。在第四次冰川期结束,又回到我们今天生活的这次非同寻常的间冰期时,人类从旧石器时期的万物生灵中脱颖而出,一举进化成了地球上的主宰。遗憾的是人类在将原始森林砍伐殆尽、将野生万物几乎杀光灭绝,进入超现代化高科技的光电社会时期,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大规模工程建设,人们对大自然环境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。崂山上的稍微成片的原始树木,今天已经无影无踪,只有少量可怜的局促于庙宇、悬崖顶部的原始树木,才得以保留了下来!前些日子论坛上有网友的帖子说;他们组团游崂山,他从黑风口处下到内九水的原始森林中,如何如何……可那哪里是崂山的原始森林啊!那纯粹是人工栽种的落叶松、也叫黄花松的人工林!多么可悲!现在的人们不知道崂山上原来有什么树种了,拿人工林当成了原始森林!是什么原因造成崂山上的原始森林到了绝灭的地步,我就不多说了,因为这关联到政治,多说了有害无益。或许还有少许游客对崂山的原始树木感兴趣,可以到白云洞或者内九水、蔚竹庵等地方去走一走,那里还有少许遗留的崂山正宗的原始树木,譬如白云洞下逍遥谷中的乔木赤皮松,山门外“白云为家”石刻前的软枣子攀援藤萝植物。华严寺上方,山海崮涧中的灌木刺五加。蔚竹庵院前山岗上的乔木柞树、枫树、核桃楸、灌木棠李子、榛子等稀有树种。还有内九水石径边上,那横垂枝条见土扎根的灌木臭李子等等……
引用一段《崂山地质与古冰川研究》一书的段落,来作为本文稿的结束语;“大量地质资料证明,塑造崂山特殊自然景观的主要动力是古冰川作用。崂山古冰川遗迹保存的规模,远超过庐山和黄山。崂山发育了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段冰碛海岸;有独一无二的冰碛海滩;有海拔最低的古冰舌;有大量多姿多彩的冰臼;有冰舌前缘巨砾形成的小岛群;有种类繁多的冰碛堆积洞;有我国东部保存最为完整的冰碛堤;有耸立山巅的冰碛漂砾;有规模巨大的冰碛丘陵。崂山还拥有我国东部罕见的冰碛海岸、冰碛扇和冰碛崖、崂山古冰川遗迹虽然发现较晚,却有可能是继庐山、黄山古冰川遗迹被发现后,我国东部古冰川研究中所取得的又一新的重大突破。因此,崂山堪称我国古冰川研究的地质宝库!”
作者简介:李知生,青岛市即墨古城人。爱好探究人文历史、考古、自然地理。先后撰有《北阁村志》《即墨古今传奇》《走过六十年》等文著,校对家藏先辈《闲云诗草》集。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,应青岛市崂山区文史单位之邀,主笔《崂山抗战》一书。多年来在山东、青岛等地有关报纸、刊物上发表历史、人文、考古、地理、风物等方面散文上百篇。
声明:文中照片多数为本人历年爬崂山拍摄,少数来自网络,《冰期之崂山》为本人原创。